在我们的青少年来访者中,青春期厌学的比例占据了绝大多数。很多父母都在孩子出现厌学情绪的时候感到困惑,孩子厌学该怎么办?
而且有很多家长也表示现在孩子的教育资源很好,物质上面也比较丰富,生存压力也不大,唯一的压力就是成绩压力,家长们认为孩子们如果连成绩压力都承受不住,以后到社会上怎么承受其他压力?
表面看这似乎确实是孩子自己的问题,孩子的承受能力差、不上进、贪玩有关,但仔细想想,孩子们厌学真的是讨厌学习吗?
讲个故事:一个初中女生,在老师和家长眼里绝对是乖乖女、别人家的孩子。但在某一个学期也不知道她怎么了,经常身体不适,不是胃疼就是喉咙疼,一开始的时候每天还能坚持上个3、4天学,但是到后面就一天都不上了,天天吵着头痛。
而经过观察,妈妈也发现孩子只要一提到上学,立马浑身都不舒服。家长自然认为孩子是为了逃避学习说谎,所以非常生气,还把孩子劈头盖脸一顿批评教育:小小年纪就这么承受不住压力装病,还学会了说谎,你怎么这么没出息等等……
而这个女生也吼道我一去学校就胸闷,感觉喘不上来气,我没有说谎!我也没有装病!
那么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深入了解之后发现,从一年级开始,父母对女儿的要求就是一定要端正态度。父母表示学不学的会是能力问题,但糊弄了事是态度问题。所以女生的卷面必须整洁,字迹工整。
女生也养成了认真对待的态度,作业和卷面都非常的工整整洁,经常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升入高年级后课业开始变得复杂,难度开始增加,作业也越来越多,而女生只习惯了认真写好每一个字,却不善于思考复杂多变的题目,作业经常要花别人两到三倍的时间才能完成。
解不开题目,精力又不足,女生的成绩开始下滑,而一个宁愿熬夜也要把作业写得工工整整的孩子,当然不能接受越努力认真对待,成绩却越来越差的事实。
于是女生开始害怕去学校,可她没办法跟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父母给的回应只有无止尽的说教和讲理,父母也不可能允许她不去学校,所以只有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才可以逃离学校。
久而久之,一提到学校,身体自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中,叫作“躯体化”,也就是说孩子的意愿如果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那他就会用身体反映出来。同样这也是一种保护机制,这种躯体化的方式会告诉身体主人,再继续撑下去就会出现问题,彻底崩溃。这也在提醒家长:孩子现在遇到了困难,如果想解决问题,那就需要听听孩子的声音了。
除了会出现“躯体化”,孩子们还会出现沉迷的情况。
有的孩子沉迷网络聊天、沉迷电子游戏、沉迷看电视、沉迷看小说等等。7月的时候,广东的黄先生因为10岁的孩子沉迷看电视,于是怒砸电视。尽管事后黄先生也觉得自己行为过激,但爸爸觉得如果毁掉一台电视能让孩子有更好的习惯,这也比较值得。可爸爸没想过这个行为对孩子的伤害会有多大,这会对父子关系的发展极为不利。
也许孩子短暂回归了学习,但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再沉迷其他东西,比如手机、电脑,即使家里的设备被毁,他依然可以选择去网吧,去商场等等。
所以,深究下来,当孩子沉迷电子设备的时候,他也是在进行自救。一个人格健康的孩子,必定要在成长中获得三种需求:镜映需求、理想化需求和孪生需求。
镜映需求是指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被承认、被接受、被关爱、被理解,父母就宛如一面镜子一样给出孩子一定的反馈,孩子才会有重视感和自我价值感。
理想化需求是指孩子需要在外面受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有一个能感受到温暖和平复心情的地方。
孪生需求则是指归属感和参与感,至少孩子需要待在一个对自己认同的群体。
所以,如果学习是孩子满足这三种需求的唯一途径时,成绩不好的孩子会经历什么呢?成绩不好,孩子就得不到父母的认可,遇到挫折也没有能安慰的地方,跟同学相处也得不到同学的认同。
在学习这件事上,孩子会面临全方位的失败和打击,他会失去自我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而且在他的生活中只有被批评、被挑剔、自尊和自信都被彻底剥夺。
各位家长,试想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成年人咱们都可能会有点崩溃,会失去动力,会想躺平,会开始怀疑自己的生存的意义,但生存压力告诉我们还是要咬牙坚持,那现在孩子遇到了这种情况,他们不愿意上学是不是就很顺理成章?
那么孩子们会采取什么措施去咬牙活下去?他们的注意力不会再放在学习上,会放在那些他感兴趣、能感受到自我价值感、能体现自尊和自信的事情上。比如会沉迷看电视、小说,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沉浸在故事里整个人是放松和愉快的;沉迷玩游戏和网友聊天,因为在这里面他们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和认同感;与此同时,在这些沉迷情况中,他们能够感受到喘息,能感受到安慰和平复自己。
而家长们的极端行为则是像梦魇一样,侵蚀了孩子们最后的心灵家园。
所以,当孩子们开始沉迷的时候,是这些沉迷的内容毁了孩子们吗?不,正是这些娱乐的项目使孩子们还清楚的知道,自己对活着仅剩的眷恋。如果当家长们彻底毁了这些,那么油尽灯枯的孩子们只能走向灭亡。
当然,出现厌学这个状况的时候,并非是告诉家长们厌学的问题都应该归咎于家长,毕竟厌学是多重因素叠加之后演变成的一种结果,只不过这个结果不能只是由孩子一人承受,需要家长们进行帮助。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从失误和错误开始的,只有经历过错误才能总结出经验知道如何才对。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把错误和粗糙看成是巨大的问题,表达出强烈的不满、批评和强制性纠正,孩子们会畏缩,他们会因为怕犯错而不再敢于尝试,也不再拥有吸取经验的能力,他们会战战兢兢的去做每一件事,一旦出现错误就会更加的畏缩,最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很多家长其实都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家长们认为孩子的抗压能力是被骂出来的,但实际上孩子们的抗压能力是被家长们“惯”的。这个“惯”并非是溺爱的那种意思,这个“惯”是指当孩子犯错的时候首先要告诉孩子他们犯了错,其次让他们知道这个错误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再让他们去思考该如何做,当孩子们明白了如何面对错误的时候,他们就不再惧怕犯错和困难,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去挑战了困难,才能解决困难。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对孩子的各种情绪表示理解、尊重和包容,并帮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股脑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想逃避,久而久之,再热烈的一颗红心也终究会变成死灰。
最后,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不应该只有理性的苛责和谩骂以及说教,更应该多一些感性的安抚和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