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名为《大考》的电视剧。其中,由梁静扮演的妈妈董碧华和由荣梓杉饰演的儿子吴家俊之间的相处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无数网友大呼:“太真实了。”
吴家俊喜欢动漫、二次元,梦想是报考动画学院。但妈妈却坚决不同意,一门心思地阻止儿子参加艺考,让他冲刺985。
为监督儿子学习,妈妈每天就坐在儿子身后。有一回,吴家俊看到妈妈睡着了,便偷偷完善起自己的绘画作品,不料正好被醒来的妈妈看见。为此,妈妈大发雷霆,不顾儿子的百般哀求,一怒之下毁了儿子画了好几个月的参赛作品。
儿子也瞬间急了,对着妈妈口不择言:“你是不是有病啊?”“你真是太恶毒了,你连后妈都不如!”当儿子声嘶力竭喊出“以后我考得远远的,再也不要看到你,我要离开这个家”时,妈妈再也忍不住了,狠狠打了儿子一个嘴巴。
相信这一幕,对许多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来说,都无比眼熟:自从孩子进入青春期,原来那个听话、懂事的乖宝宝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成了一个敏感、叛逆的混小子。即使父母是出于爱、是为了他好,他也毫不领情,反而恨不得离父母越远越好。
一开始,我也以为是孩子大了、翅膀硬了。但当我看了大量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书籍后,才意识到:青春期的孩子,他的每一次叛逆、每一次不听话,其实都是在维护自己的主权,守护自己的领地。就像《陪孩子走过青春期》一书中写的:“青春期孩子需要的,更多是我们提供空间,让他们自我梳理、自我修复。
而不是按照我们的想法去打乱他们自己的节奏。”所以,面对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很多时候,我们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特别是以下三件事,父母千万不能碰
一、 不要碰孩子的自尊底线
剧中,董碧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儿子,妈妈可都是为你好啊。”的确,董碧华很爱儿子,尽职尽责:为了陪儿子备考,她辞去了客房经理的职务;怕作为警察的丈夫身上携带病毒,拒绝让值了一夜班的丈夫进门;事无巨细地照顾着儿子的身体,为他制定备考计划……
可同时,她也将自己的付出变成了一种道德绑架,把“为你好”当成了一种控制孩子的手段。生活中,董碧华动辄贬低孩子的梦想、拿儿子跟别人作比较,着急了甚至会直接给儿子一巴掌……她的语言和行为,都在孩子的自尊心上刻下了一道道伤痕。
终于有一次,儿子忍无可忍:“你为了我好,就什么都可以说了吗?什么都可以做了吗?你有考虑过我的感受吗?我是有自尊心的。”贬低、说教、打骂……在有的父母看来,这些不过只是管教孩子的手段。可对把自尊心看得比天大的青春期孩子而言,却无异于世上最恶毒的羞辱,足以摧毁他们的一生。
还记得武汉那个跳楼的14岁男孩吗?因为在教室里玩扑克牌,几个男生被老师叫了家长。其中一个男孩的妈妈赶到学校后,在人来人往的走廊里,二话不说给了儿子一记耳光。随后,一会儿用力掐住儿子的脖子,一会儿又对儿子指指点点着什么。男孩全程什么都没有说,但在等妈妈离开后,他却爬上了栏杆。从五楼一跃而下,坠亡了。就像毕淑敏说的:“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从父母的瞳孔中确认自己的存在。如果连最亲的人,都不顾你的尊严,否定你的价值,那么孩子是无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有时候,再没有比“少说话、多做饭”更好的沟通方式了。少说话,是给孩子留面子。多做饭,则是让孩子看到我们对他们的爱和关心。有了尊严和营养,孩子才能汲取成长所需的能量,顺利度过“危险”的青春期。
二、 不要碰孩子的隐私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则视频:一位妈妈给孩子的卧室安装了一个摄像头,并破坏了房间的门锁。视频的最后,妈妈还得意地冲着镜头比了一个“耶”的手势。在《大考》中,也出现了相似的情节:每次董碧华进儿子的房间,都是推门就进。面对儿子的抗议,她也不以为意:“我在自己家敲什么门啊。”后来,为了防止妈妈的“突然袭击”,儿子一进屋就会偷偷锁上房门。而这一举动,也彻底惹恼了妈妈。她一边说着“母子之间没有隐私”、“妈妈为你好”、“长大你就会感激我”,一边拆下了儿子房间的锁芯,让他再没法关门。
这一刻,空荡荡的锁眼见证了妈妈的胜利,也见证了儿子的窒息。无独有偶。一位心理咨询师曾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自从儿子小军上初中后,妈妈就总担心青春期的孩子会变坏。所以,她经常偷听小军打电话、在儿子上学的路上尾随他、盘问孩子新交的朋友,甚至在孩子睡着后偷偷翻看他的书包、检查他的信件……哪怕小军百般反对,妈妈还是那句话:“我是你妈,我有什么不能看,连你都是我生的,我这样做还不是为了你好?”有一回,妈妈又偷看小军的日记,恰好被小军撞了个正着。母子二人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冲突,争吵间,小军愤怒地将自己的日记本撕成了碎片,夺门而出。
从此以后,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沉默、孤僻,甚至在网上搜索起那个关于自杀的“蓝鲸游戏”……对此,咨询师告诉妈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边界,如同一道保护自己的“心理围墙”。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隐私,强行进入他的领地,孩子的心理边界就会被打破。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往往会采取更为激烈的方式反击——要么变得叛逆、富有攻击性;要么用自毁的方式报复父母,陷入自我封闭和自我否定的黑洞,严重的,甚至还会出现厌世行为。
而守护孩子的隐私,就是给孩子留出足够的空间。让他有足够的心力专注于学习、思考,而不是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和父母对抗上。
三、 不要碰孩子的爱好
吴家俊的同学周博文曾用这样一个词形容吴家俊的妈妈董碧华:功能性文盲。所谓“功能性文盲”,指的就是一个人虽然会读、会写,但却不能利用读写能力去适应变化,也不愿意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
作为一个功能性文盲,在董碧华眼里,儿子喜欢绘画就是“乱七八糟”、“不务正业”。她一定不知道,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的一个叫“过渡性空间”的概念。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营造一个想象出来的空间,进行自我安慰,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勇气和力量。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身心的巨变、学业的压力和现实的焦虑,让他们极度焦虑、情绪化。这时候,一个健康、持久的爱好,就是孩子最好的“过渡性空间”。
有时,我们不妨按捺住自己的焦虑和期待,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多一点支持,少一点抵制,多一些欣赏,少一些偏见。每周五晚上,都是我儿子跟朋友踢球的时间,雷打不动。有时踢球踢累了,第二天上午还会赖床,但我和孩子爸爸都约好了不去干涉他。不仅如此,我还发现:虽然进入青春期后,儿子就变得“高冷”了很多,但只要谈起跟足球有关的话题,他还是会变得滔滔不绝。偶尔,说到最后,他也会傲娇地加上一句:“跟你说这些干啥,你又不懂足球”。但我明显能感觉到,每次踢球、闲聊后,儿子的心情都会愉快不少。心情好了,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挫折时,也就更有力量了。
《追风筝的人》一书中写道:“孩子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所以,想要收获一个积极、上进、情绪平和的孩子,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尊重他的兴趣爱好,为他的成长保留一片空地。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鱼缸法则”:说的是,几条小鱼被养在一个鱼缸里,已经很多年了。虽然温度适合、环境优美,每天还有人按时投喂,但这些小鱼就是长不大。可没想到,短短几个月后,这些小鱼竟然长大了许多。小鱼需要自由的成长空间,孩子更是如此。很多时候,孩子未来能够走多远,就取决于青春期时,我们给予他的是鱼缸、池塘,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毕竟,爱一个孩子,就是要让他获得尊严、空间和爱好,帮助他成为自己国土的国王。而不是以爱之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让他活成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