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婚姻对于两个相处了很久准备永远相处下去的人来说,等于是修成正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现代人对结婚的观点跟以往大大不同,结婚仿佛只是一个手续,过不了就离。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结婚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决定,这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物质基础等等。
不过别说现在的青年们对结婚很纠结甚至恐惧,早在百年前的进化论著作人达尔文也纠结过这个问题。不过他倒是认认真真的盘算了一阵子之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在维多利亚时代,如果也有现代的各种红娘平台,那达尔文一定是在婚介行业榜上有名的人物。
他性格迷人,令人尊敬的教育背景,事业一帆风顺,还将继承一大笔遗产。即使他外表没那么俊朗。
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审美取向分类十分的明确,这与进化心理学的结论相一致:良好的经济状况会让男性成为有魅力的丈夫,而漂亮的外貌则会让女性成为富有魅力的妻子。
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衡量男人的标准是他能为女人提供多少物质财富的能力,而女人则是能为男人提供什么样的愉悦视听的装饰。而当时到达适婚年龄且符合达尔文身份的女性都是貌美迷人,至少也是讨人喜欢的那种。
除此之外,年龄也不是男人需要担心的事情。和达尔文处于同一社会阶层的女性大多会在20岁左右的时候开始极力展示自己,希望趁年轻貌美俘获一个男人,而同年龄段的男人们则跟达尔文一样,一心一意追求事业地位以及金钱,以便于自己日后可以吸引到年轻女性。
在维多利亚时代,女人嫁给年纪大得多的男人是非常自然的,而男人娶了一个比自己老的女人则会让人们感到诧异。即便是年龄差很小,也会引起人们的议论。
最后,达尔文做了个抽象的决定。他在纸上分别列了两栏,一栏是结婚,一栏是不结婚。
在结婚这栏他写了可能会有孩子,双方是对彼此感兴趣的长期伴侣以及共同相爱和玩耍的对象,至少比养条狗强。有家,有人照顾,可以和女人闲聊一些事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很好,但是会耽误时间。
当这些写完的时候,达尔文认为婚姻会侵占很多时间,尤其是工作时间,于是他转向不结婚那一栏,写出不结婚的理由。
他想了想,写道:可以想去哪就去哪,不用被迫拜访亲戚和处理各种琐事,剩下了养孩子带来的花费和焦虑,而且会很浪费时间,还要努力赚钱养家,用来买其他东西的钱会减少很多。
然而,当这张东西贴出来之后,民众普遍支持结婚,并给了他很多结婚的理由。思考过后,达尔文在结婚一栏总结到:如果自己要像一只工蜂那样忙碌一生,什么都没有,那真是让人难以忍受,这坚决不行。想象自己在伦敦一个又脏又臭的房子里独自度过每一天,再想象漂亮温柔的妻子坐在沙发上,炉火正旺,还有好书和悦耳的音乐,这实在是太美妙了。结婚,论证完毕!
即使后来又出现了一波新的疑虑,但毫无疑问,达尔文依然认为结婚是必要的。不过他表达了结婚的必要性之后,反而使很多人出现了结婚前焦虑。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都会更担心自己所选择的终身伴侣是否是那个对的人。
对于男人来说,这个焦虑的原因并非是指特定对象,而是指终身伴侣这个概念。在一夫一妻制的社会制度中,婚姻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男人与其他女性发展关系的前景,他们多少会有一种冒险生活已经结束的感慨。
达尔文后来也表示,我不再有机会了解法国人,游历欧洲大陆,去坐热气球上天,独自去威尔士旅行,可怜的奴隶,你会比黑奴过得更糟。但即便如此,还是要相信命运,擦亮眼睛去寻找,毕竟还是有很多快乐的奴隶。
到这,达尔文做出了结婚的决定,对于结婚的思考也就到此结束。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上百年,而如今我们面对的结婚焦虑情况却和一百年前大同小异。处于现代的我们要考虑双方家庭的和睦相处、夫妻之间的关系相处、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以及各种鸡毛蒜皮的事。再加上现在社会竞争激烈,不管是结婚还是养娃成本都让人望而兴叹。
忙碌的工作让很多年轻人无暇去培养自己的情感,也无暇接触更多异性去思考什么样的伴侣才是自己希望的伴侣。
尽管对于达尔文的结了婚就成了奴隶这种说法无需认同,但他依然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思路去思考结婚与否的问题,根据个人所需来思考结婚所带来的和失去的进行对比,至少不管结果如何,这样的选择都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