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则视频上了热搜,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拿着菜刀冲着工作人员嘶吼:“今天非要砍死他!谁也不能阻止我!”
看到这场面我第一反应是想到了电影《扫毒》里面张家辉的名场面:“段坤我吃定了,耶稣也留不住他,我说的!”
只不过电影里张家辉与“段坤”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所以会有这么大仇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十岁男孩跟核酸的工作人员又有什么深仇大恨,以至于这小男孩非要砍死他呢?
从整个视频来看,其实就是男孩踩了个平衡车来做核酸,但是被工作人员劝阻之后男孩愤怒回家拿了一把菜刀回来,并发生了这样的场面。
视频后半段,疑似男孩亲属的老人不仅没阻拦,反而还怪罪于他人,因为男孩有某种疾病,受到刺激才会如此冲动。
评论纷纷认为这就是熊孩子。即使时候孩子妈妈发文道歉,并表示孩子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却也没得到谅解。
很明显,这个熊孩子的情况虽然极端,但也并非个例,近几年爆出的熊孩子事情一点也不少。比如那个在电梯里撒尿导致电梯短路、用力踹电梯门导致电梯当场停运、从楼上往下扔灭火器差点砸死人等新闻比比皆是。
本质上来说这还是个家庭教育的问题,但是近几年似乎教育孩子越来越难了。
严格一点吧,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和天性,长大以后控诉原生家庭。
宽松一点吧,容易变成熊孩子,最后被社会教做人。
那么孩子到底是性本恶?性本善?还是一张白纸?到底该以什么样的尺度教育呢?
从孩子们的各种表现来看,斯坦利·霍尔曾经提出过《复演论》。
他认为,孩子的心智如同动物和原始人,而非正常人。儿童的成长过程恰似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化到现代文明的过程。
荀子也曾认为凡人有所异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
他们认为从正常人的角度来说孩子生来就是恶的,至于到底是变成善还是恶都有可能。
所以很多人也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只有把孩子收拾服帖了,他才不会闯祸。
同样也有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变恶是因为家长过度养育扭曲了孩子的认知。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邀请135名3-4岁的孩子玩猜谜,而且他们故意把谜底留在了房间里并告诉孩子们不要偷看之后就离开了。
这些孩子被分为3组:组1面前有一面镜子;组2被要求不能撒谎;组三则没任何要求。
结果发现组2和组3的孩子撒谎几率几乎一样,而组1却特别低。
也就是说,实验发现通过镜子孩子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样子,会更加重视自己对待外界的方式,并形成更强的自我意识和道德标准。
所以又有家长高呼教育要顺从本心。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白纸论。尽管哈弗教授史蒂芬·平克研究证明,孩子的出生就是带着不同的基因配置来到这世上的,但仍然有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是纯洁的,是环境带坏了孩子。于是他们会举报游戏、动画、电视剧确保孩子不受外界污染。
因此,以上者三种说法除了白纸论比较不靠谱外,性本善和性本恶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到底怎么教育还有一个更科学的答案。
平衡式教育也许是最适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方式。就是既有严厉的规则约束,也有宽松的支持共情,融合成一种既严厉又体谅的教育方式。
以这个事件为例,在平衡式教育中首先做法是先强制孩子停下当前行为,然后先表达理解孩子现在的情绪和行为动机,然后才是进行引导孩子该如何去做。
这样既制止了越界行为,孩子发泄情绪的目的也达到了,自然就会停止各种撒泼行为。
相比完全严格和纵容无视的父母来说,实行平衡式教育的父母所教出来的孩子在认知方面和社会能力发展方面比前两个都要强。
虽然平衡式教育并非是完美的教育方式,但至少避免了过度保护和过度管束的问题。当然,也有教育发现平衡式教育养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数都比较中规中矩,不过平衡式教育会引导孩子不走偏路,也不过多干涉孩子的成长节奏。
因为孩子要的只是心甘情愿的成长,他们不想做懂事的老大,也不想做别人家的孩子,这些都是家长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的,孩子们不喜欢这样的自己。荣格曾经说过:往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作为家长要清楚,你所给孩子进行的选择和教育方式,到底是孩子想要的,还是你希望孩子想变成的样子?到底孩子这样真的会变的更好?还是只是满足了家长自己的各种需求和渴望?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做不到满分,毕竟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但也只是第一任老师,只有经历了跌跌撞撞、蹒跚学步,才能学会在蓝天下自由的奔跑。